2021年04月13日08:20 | 来源:解放军报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
2016年10月21日,习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征途如虹,岁月如歌。沿着建党百年的历史经纬,穿越时空追寻当年的红军足迹,我们就会更加深刻认识到,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向死而生的进军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初春的阿坝阴雨绵绵,海拔3100米的元宝山顶,红军长征纪念碑巍然耸立。碑顶的红军战士铜像一手持枪、一手举花,双手高举成“V”字形,寓意“胜利”。
这尊铜像没有名字。为了最后的胜利,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无名英雄,倒在了漫漫征途上。
1934年11月,为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将士血战湘江。此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红三军团在新圩死守四天四夜,师以下团营连指挥员几乎全部阵亡;红一军团在脚山铺一带阻击敌人,付出了3000多人的生命;红五军团第34师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与十几倍之敌鏖战四天五夜,几乎全部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被捕后从伤处掏出肠子绞断,英勇就义……
远山春意正浓,江水悠悠,丝毫看不出80多年前,这是一条血染的河。
而这,仅仅是开始。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战,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2015年6月,习主席到贵州遵义考察,一下飞机就直奔红军山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在“突破乌江天险”浮雕前,他驻足感叹:“当时要是过不去就危险了……”
危险,始终与红军一路相伴。
泸定桥,13根铁锁今犹在。当年,22名勇士冒着雨点般的子弹攀着铁索匍匐前行,一举突破这道天堑。一位外国政要评价:“泸定桥一战,在长征史上的意义巨大。如果这次战斗失败,如果红军在炮火面前畏缩不前……那么中国随后的历史可能就不同了。”
红军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二万五千里征程,就是红军向死而生的进军。据统计,长征出发时总人数为18.7万余人,算上途中补充兵力,共约20万人,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仅剩5万余人。一册长征回忆录里有这样的描述:“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追寻真理的考验
——70多次重要会议不断纠偏正向
翻阅史料发现,长征途中,不仅有血火的战斗,还有思想的交锋。
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这个伟大转折,是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多个会议中完成的。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湘江战役之后,红军究竟应该往哪里去?当时的中央领导层发生激烈争论。
带有侗族风情的木结构建筑,静静立在罗蒙山下,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恭城书院,是通道会议的纪念地。纪念馆前有一座塑像,毛泽东皱眉凝视,似在展望,又似沉思。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紧急会议。会上,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对红军重大行动久无发言权的毛泽东,终于以其西进贵州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6天后,黎平会议召开,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否定博古、李德错误战略方针的决议,肯定和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从根本上实行战略转兵。
“人们在胜利时认识了毛泽东,在失败时进一步认识了毛泽东。”讲解员介绍,在遵义会议前,党中央在猴场召开会议,解除了李德的决策权和指挥权。
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里,陈列着一张桌子、几把椅子。1935年1月中旬,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房间里,经过整整3天的阐述、争辩,诞生了《遵义会议决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此后,扎西会议,决定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的责任”;苟坝会议,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有这样一组数据: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先后召开了70多次重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
两河口会议确立了党的北上抗日救国战略方针,俄界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的错误的决定,哈达铺会议决定到陕北与刘志丹部汇合,瓦窑堡会议圆满解决了党的策略路线和军事战略问题……这一个个会议,不仅决定了长征的方向、红军的生死存亡,也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
理想信念的胜利
——“没有理想,不用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红军长征到底有多苦?
如果将红军各部队长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起来,就会发现,长征实际路线构成了几张遒劲的弯弓形状,“弓弦”下多为平原、丘陵地区,鱼米富庶;“弓背”之处,密布峡谷激流和雪山草地。而红军多是在“弓背”上艰难跋涉。
如果换算成数字,漫漫征途中,除了同敌人进行600余次战役战斗,红军将士还跨越了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
许多长征纪念馆中,都收藏着红军草鞋,干草自带的毛刺,让人不用触碰就能想象到那粗糙的质感。红军将士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与敌人周旋战斗,将坎坷踏平。
“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当地的民谣道出了翻越这座雪山的难度。在《红军长征·回忆史料》里,老红军谢良这样描述:“寒风吹在身上,冷飕飕的;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割似的疼痛……特别是一双脚,长时间在冰雪里行走,草鞋浸湿后冻上了冰,硬邦邦的,磨得生疼……不少同志已精疲力竭,走几步就呼呼直喘……但是一坐下来后,就再也起不来了……”
同样的苦难,也发生在茫茫草地里。
若尔盖县文化馆珍藏着很多红军文物,其中绝大多数是枪支、弹药、炊具、勋章等物品。文物保管员解释说:“这些都是重要的贴身之物,可见当年红军过草地,非战斗减员有多么严重!”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组织清理过草地时牺牲的红军尸骨,人们发现有些地方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具。
雪山草地埋葬了无数英魂,但也从中走出了胜利之师。长征胜利靠的是什么?张闻天回答,就在于有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不用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多少年之后,也有人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回答:“跟着走!”简简单单3个字道破一个事实,即艰难可以摧毁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红军战士刘志海临死之前,把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手里紧握着党员证和一块银元;也不难理解,长征途中,因为没有御寒衣物而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因饥饿劳累倒下不醒的人是炊事班的党员班长……
有人说,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鲜红,就是信仰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