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发布
山西运城,“盐运之城”。因盐而生,因盐而兴。这里有一处独特而奇妙的景观——“七彩盐湖”。从高处俯瞰,大大小小的盐池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在阳光的照射下,水光潋滟、色彩斑斓,宛如大自然的调色板,令观者惊艳赞叹。
这一锅具有五千年历史的“老汤”,历经数千年不仅没有褪色,味道仍不减当年。它究竟因何而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为造就?抑或是两者叠加的结果?
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将推出特别节目《会变颜色的湖泊》,与您一起探秘运城盐湖的成因与颜色之谜,了解它的昨天、今天、明天。
揭秘一:运城盐湖为何数千年生生不息
山西最大的湖泊——运城盐湖,地处山西晋南盆地,面积132平方公里。盐湖,顾名思义,是含盐分很高的湖。“湖水变色”现象对于盐湖来说并不罕见,但运城盐湖和世界其他盐湖最大不同是,它能呈现五颜六色的湖光山色。
丰富的航拍画面,展现出大美盐湖的壮观。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盐湖颜色的变化,创作团队拿到了近5年卫星拍摄到的对地观测照片,为观察盐湖提供了600多公里外、独特的太空视角。
一般来说,盐湖是一个湖泊的老年期和死亡期,然而,运城盐湖几千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何开采了数千年,它还会如此活力四射、五颜六色?
运城盐湖的由来,能够追溯到百万年前。地壳运动、海陆变迁,大量含盐类矿物质汇集于此,经过漫长的自然蒸发、沉淀富集,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为了搞清楚运城盐湖几千年永不褪色充满活力的秘密,主创团队采访了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权威专家,选取“一百多万年前”“七万年前”“一万年前”3个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精心制作的三维动画,简洁形象地揭示了运城盐湖的“三生三世”。
钻取盐湖湖心样本、切割湖底黑泥、中条山高镁白云岩采样……带领观众沉浸式“走进”科考现场。
原来,运城盐湖生命力,源自背靠的中条山源源不断的补给。正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宏在片中所说,“中条山就像父亲一样呵护着它(运城盐湖),给了它成长最好的营养。”
揭秘二:仙女虾是湖水变红的原因吗
片中生动呈现了盐湖中的一种神奇生物——仙女虾。
这种形态优美、身姿灵活的浮游动物,学名叫卤虫,是高盐度环境中诞生的一种特有生物,体长1至2厘米,肉眼可见。仙女虾营养价值很高,是水产养殖的上等饵料,也叫盐水丰年虫。
由于仙女虾看上去是红色的,当它们大量、密集地漂浮在水面上,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是它们让盐湖水变成红色。但事实上,仙女虾并不能真正使盐湖水变颜色。令湖水变色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盐湖的水体里含有大量的嗜盐微生物——嗜盐古菌,在地球生命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将它分离出来后观察,发现嗜盐古菌的细胞通体都是红色的,或浅红或深红,而产生红色的原因,是由于它的身体可以产生一种叫做色素蛋白的物质。
在高盐环境中,与嗜盐微生物共生的还有一类特殊生物——盐藻。盐藻诞生于10亿年前,是地球上古老的单细胞浮游生物。在中低盐度卤水中呈绿色,当盐度增高时,盐藻内部会积累一种红色物质——β-胡萝卜素,以增强细胞的抗盐能力。
除了红色,盐湖还有绿、蓝、黄等很多颜色。专家说,藻类里含有叶绿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随着浓度的不同,颜色也就不同。
揭秘三:五颜六色的湖面如何形成
原来,湖水变色主要是盐湖里的古老“居民”嗜盐古菌和盐藻的“功劳”。那么,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湖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垦畦浇晒法。运城盐湖有着4600多年的开采史,这套独特的制盐方法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
垦畦浇晒法和种庄稼很像,垦地为畦,将大盐湖分割成一个个小盐池,湖中卤水引入畦内,用于晒盐。每个小盐池就是一个小生态,水体环境不同,其中所孕育的生物种群也不同。这种人为开采的方式,框出了五颜六色的“调色板”。
运城七彩盐湖的秘密,就在于这四大因素:嗜盐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矿物质。
每年从中条山地下水及地表水获得的矿物质,为盐湖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生态温床,在这个温床之上,各种适应不同盐度的微生物在基本没有天敌的情况下肆意生长。夏天是盐湖最美的时节,气温上升,湖水蒸发,盐度增高,嗜盐微生物、浮游动物、藻类大量繁殖,湖水的颜色就会变得更加鲜艳。
揭秘四:从“生产”到“生态”盐湖如何转型
2020年9月,运城正式启动“退盐还湖”“还湖于民”。未来盐湖的发展将从这些特殊的微生物、植物、动物入手,推动盐湖的转型升级。
研究人员将盐湖中分离获得的一些具有特殊颜色的嗜盐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然后再投放到盐湖水当中,想让哪个盐池呈现哪种颜色,就可以投放能产生那种颜色的嗜盐微生物,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美丽人们的视野,增加盐湖的观赏价值。嗜盐微生物、盐藻、卤虫的大量繁殖,也能吸引更多鸟类在此栖息。